社区送清凉活动方案(通用3篇)

社区送清凉活动方案(通用3篇)

社区送清凉活动方案 篇1

  杭州进入了炎炎夏日平均气温在35度左右,在夏日物业保安与保洁,工程部等人员依然奋战在一线为我们业主正常生活保驾护航。

  慰问时间:20xx年夏天

  慰问目的:表达业主对小区工作一线人员在炎炎夏日下工作的辛劳和慰 问(人数40人左右)。

  慰问范围:小区一线工作人员,保安与保洁等。

  慰问资金:业主自愿赞助等方式

  慰问品:饮料与解暑药品

  1.饮料

  2.风油精9ml+藿香正气水10支+人丹60粒+清凉油3g夏季中暑套装

社区送清凉活动方案 篇2

  一、活动安排

  (一)制定应急救助预案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,制定救助管理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,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救助。在发生汛情灾情等突发事件的地区,救助管理站应根据当地统一部署,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避险、为交通水毁滞留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服务、为因灾受损无力返乡求助人员提供返乡救助服务。

  (二)加强站内站外管理。各地要把民政部救助管理风险防控工作“六必须”、“六不得”的要求落到实处,加强站内安全管理、站外托养监督管理、医疗救治服务质量跟踪,做好站内照料、站外托养、医疗救治的受助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。

  (三)加大主动救助力度。各地要在炎热天气下加大街面巡查力度,劝导流浪乞讨、流动遇困的生活无着人员进站避暑,对不愿进站受助的,发放必要的饮品、食品、防暑降温药品等,并做好跟踪救助服务。有条件的地方应开辟临时避暑场所,简化救助流程,提供临时救助服务。

  二、相关要求

  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地要高度重视“夏季送清凉”活动,精心组织,周密实施。各县、市、区民政局要督促、指导救助管理站落实24小时值班、巡查、服务接待等制度,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,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流动遇困的生活无着人员求助渠道全时段、全天候畅通。

  (二)强化部门联动。各地要积极协调公安、城管部门联合开展救助,充分发挥街面救助协同机制、“四级”救助服务网络、社会力量发现报告等工作机制和工作渠道的作用,形成群防群助的工作局面。

  (三)加大宣传力度。借助各类宣传媒体的力量,特别是微信、微博等辐射面广的传播平台,并结合“6.19”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,广泛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法规、救助工作流程、工作成效,提高社会知晓度,传递救助管理工作正能量。活动过程中要做好相关影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。

  请各县、市、区民政局,市救助管理站及时上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并于7月22日前上报“开放日”活动开展情况,10月1日前上报“夏季送清凉”活动总结。

社区送清凉活动方案 篇3

  一、活动时间

  20xx年6月25日-9月15日,为期80天。

  二、救助对象

  流浪乞讨人员;外来务工不着、寻亲不遇等临时生活陷入困境人员。

  三、活动内容

  加大流动巡查力度。活动期间,救助车辆城区每日巡查不低于2次,重点巡查繁华街道、车站、公园、背街小巷、桥梁涵洞、废弃厂房、城郊结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相对集中滞留的地方,确保做到及时发现,主动救助。

  适当提高救助标准。对巡查中自愿接受救助对象,在提供常态救助的基础上,按原救助标准提高20给予救助。对露宿街头不愿入站受助的,予以发放必要的防暑降温药品、饮品和食品,保障其基本生活。

  开启避暑休息场所。在滞站人员托养机构(市社会福利院)设置休息室3个作为临时避暑休息场所,配备包括被褥床单、杯盆毛巾以及凉席、电风扇等夏季常用生活用具,配置清凉油、电蚊香、杀虫剂等防暑、防蚊虫用品,保证凉茶、凉开水不间断供应,并为受助人员提供新鲜卫生的饭菜和食品,每日对休息场所进行消毒处理,保持室内干净整洁通风,确保临时休息场所环境卫生、清凉。

  重点救助突出保护。对街头流浪乞讨危重病人、精神病人,及时送医院救治,确保其生命安全。对疑似被胁迫、诱骗、利用的流浪乞讨年老、残疾和未成年人等特殊对象,及时联系公安部门人员到场,经调查甄别后对其实施保护性救助。要突出对未成年人的重点救助保护,为其提供临时庇护场所,保障其临时基本生活。对以乞讨为业、以要钱为目的的流浪乞讨人员,有强讨强要或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言行、影响城市环境和交通的,及时联系公安、城管部门人员到场予以协助,对经教育劝导后自愿受助的,为其提供生活救助和返乡乘车凭证。

  人性救助彰显关爱。主动联系救助服务点、各社区和车站,发现有途中因被抢被盗、寻亲不遇、务工不着等临时生活陷入困境人员,劝导其入站接受救助,及时帮助其联系亲友或单位,视其困难情况提供救助服务,并主动联系其返乡途中需持续救助的救助站并说明情况,助其顺利返乡。对自行返乡有特殊困难的,组织人员将其送回流出地。

  寻亲服务同步进行。对主动救助的滞留受助人员,积极开展寻亲服务工作。对流浪人员经快速查询不能确认其身份的,通过电视、报纸、全国救助管理系统、互联网寻亲网站等适当形式发布寻亲公告,随时关注相关信息。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各站的协调沟通,促进协查工作。对有待核实的身份线索,及时报请公安部门协助核查,并采集受助人员DNA数据,掌握反馈信息。对来站寻亲人员热情接待,提供查询便利和必要帮助。

  四、活动要求

  搞好宣传,注重引导服务。通过向广大社区、车站工作人员,出租车司机,环卫工等发放“爱心救助信息”卡,向全社会广泛发布救助信息,宣传救助政策,发动社会群众参与救助工作,方便群众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并及时告知、引导其入站求助,或直接拨打救助热线。乡镇发现生活无着流浪人员,救助站工作人员因路程较远无法及时赶到现场的,乡镇民政办应先派人迅速到场进行初步甄别,并及时向救助站说明基本情况,救助站工作人员视情予以妥善处理。

  加强值班,确保热线畅通。确保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,对求助电话,实行“首接负责制”,做到接报必到,并做好登记。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,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局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。做好热线电话与110、120电话的有效衔接,确保不遗漏一个求助信息,不延误一个救助服务。

  强化协调,推进部门联动。依托现有救助管理工作机制,进一步主动与公安、城管、卫生、交通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,明确各部门职责,商定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。要以此次主动救助专项活动为契机,继续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、相互协助和相互监督,针对性地做好职业乞讨人员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治理、被胁迫利用和被拐骗未成年人的解救保护等工作。要重点搞好与定点医院和车站的协调工作,确保入院治疗受助人员得到有效救治,乘车返乡受助人员安全顺利返乡。

  救急救难,实现安全托底。要按照“先救治、后救助”、“救急难”的原则开展主动救助,始终把保证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,对巡查中发现和求助热线反映的流浪危重病人,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并紧急送定点医院实施抢救,切实保障救助对象生命安全。要坚决防止因行动缓慢、相互推诿等导致抢救不及时而发生人为责任死亡事件,实现安全托底。

社区送清凉活动方案(通用3篇)